为什么学经济的人都要了解保罗·萨缪尔森?

[编者案:本文转自搜狐首页。仅作学习交流之用。转发并不表示我们完全认同其观点。读者应自行做出独立判断。]

网络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Yk_b57poZea59yfhU9

 

文|罗杰·巴克豪斯

编辑|彭韧
编者按:
经济学界无人不知萨缪尔森,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创立了新古典综合学派,被称为“最后一位经济学通才”。虽然萨缪尔森代表了经济学的一个时代,但是除了他出版的著作和他的声望外,人们对他本人所知甚少,也缺少相关的传记作品。中信出版集团在近期首次引进了萨缪尔森的大部头中文传记,作者罗杰·巴克豪斯忠实记录了萨缪尔森这位经济学大师成长过程,也描述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经济学发生剧烈转变的历史,以及萨缪尔森与经济学互相成就的故事。本文整理自《萨缪尔森传:现代经济学奠基者的一生(第一卷)》。

保罗·萨缪尔森是谁?

如果你是经济学专业出身或系统地学习过经济学,那么你肯定对这个名字不陌生。

如果你目前从事或未来想要从事经济领域的工作,但却对他不太熟悉或者根本不认识,那么今天这篇文章可能会帮你大忙,因为在经济学领域,谁人不认识萨缪尔森呢?如果和同行谈论起来,连萨缪尔森都不知晓,那可能会让人感觉你的专业水平还没有达到入门的阶段。

如果你从事经济学工作,又酷爱钻研经济学问题,那下面的内容会很大程度地帮助你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了解现代经济学的进化与轮回,和一个天才少年一路飙升为经济学泰斗的神级成长之路。

首先我们先来科普下关于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这位经济学神级人物的各种“身份标签”,根据百度百科和相关资料的显示,萨缪尔森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的title和身份: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现代经济学奠基者、经济学泰斗、美国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当代凯恩斯主义集大成者、经济学界最后一位通才、空前绝后的经济学教材霸主

通过以上关于萨缪尔森的6个重要身份标签,我们已经对他的个人影响力和在经济学界的地位可见一斑。

萨缪尔森的一生可谓是与经济学“相爱、相知、相守”的一生。他于1915年5月15日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城一个信奉犹太教的波兰移民家庭里,2009年12月13日在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九十四岁。

曾经他这样形容过自己与经济学的“前世姻缘”:“如果说经济学是为我而设的,也可以说我是为经济学而出现的。”

毫不夸张地说,萨缪尔森的一生是为经济学的发展与传播而奉献的一生,他几乎见证了经济学理论在二十世纪的所有重要进展和争议,并且在诸多重要的经济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探索开拓者和积极参与者。

但是,除了他出版的那本经典不能再经典的《经济学》教材和他的声望外,人们对他的成长之路和人生故事所知甚少。

而就在本月,国内首次引进了关于萨缪尔森——这位神级经济学泰斗的详实类大部头个人传记《萨缪尔森传》,并正式在全网上架发行。仅仅从整整860页、辞海般厚度的外观,也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萨缪尔森本人在经济学界的重要地位了。

这本“典藏级”大部头传记的问世,给我们一个全面了解萨缪尔森的机会,同时了解他所处的时代——二战前后经济学发展和演变的历程和来由。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关于年轻人探寻自己道路的故事,一本关于经济学领域一位标志性人物的故事,同时还是一部经济学断代史。相信对于很多经济学爱好者而言,阅读或珍藏这样一部关于萨缪尔森的典藏级传记,似乎不需要任何理由。

萨缪尔森曾经说自己“出生了三次”,而这“三次重生”都是发生在他的前半生。这本书详实地复刻了他前半生(1915年-1948年)的人生故事和重大转折。这位伟大的现代经济学奠基人——萨缪尔森和那段重要的历史,也将再次回到我们的视线和生活。

命中注定的“天选之子”

萨缪尔森在一次演讲中曾经用第三人称来描述经济学与自己的关系:

“经济学这一行天造地设般地适合他,仿佛是历代经商先祖的基因找到了命定的归宿。”

而他也不枉负“天造地设”这个词,他对经济学研究具有别人无法想象的热忱,“说他做梦都在思考工作也不为过”。外人看来枯燥无味的工作在他眼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让我干这么好玩的工作,还要付给我这么多钱,我真是捡了大便宜了!”

1931年,萨缪尔森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时,他的年龄只有15岁,妥妥的“早慧天才少年”。他说自己很早就有不同寻常的潜意识记忆。只是由于地理上的偶然性,他进入了芝加哥大学学习。

1932 年 1 月2日,15岁的萨缪尔森在芝加哥大学上了第一堂课,这堂课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以至他多次将其形容为一次“新生”,因为是这次课让他得到了重生——一位经济学天才少年诞生了。

这一天正是芝加哥大学开学,早晨8点,当萨缪尔森第一次走进芝加哥大学讲堂之时,讲座主题刚好是马尔萨斯脍炙人口的人口理论:直到密集程度超过了每英亩土地所能够维持的人口生活水平达到最低限度之前,人口都将像兔子一样的繁殖,之后不断增长的死亡率则与出生率达到了平衡。

这一切迅速占据了这个天才少年的心:“它们是如此简单易懂的一些不同的微分方程,以至于我怀疑自己是不是遗漏了什么神秘的复杂性。”

那一刻,经济学选择了他,他也选择了经济学。

《萨缪尔森传》中记载了萨缪尔森在当时的真实心情写照:

“在寒冷的 1932 年 1 月 2 日早晨 8 点,我就像进入了天堂,一个属于我的天堂。我迈进芝加哥大学的一间教室,从此迎来了另一种人生。”

然后萨缪尔森居然直接把自己的出生日期改为了1932年1月2日,地点就是芝加哥大学。

许多在大萧条时期进入经济学领域的人(例如詹姆斯·托宾),都是出于想为失业问题做些什么的愿望。然而,尽管萨缪尔森在大萧条最严重时期进入芝大,他也确实在某个时候提到过这个原因,但他通常给出的是一个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的动机—他非常适合经济学。

他声称自己天生就是一个经济学家。这种态度和他沉迷于奈特(曾经的怀疑论者和反传统主义者),以及称自己吸收了许多老师倡导的保守主义经济学,完全一致。

但是,在芝大的最后两年里,他开始认识到数学对经济理论至关重要,这意味着他对奈特所持立场的重大背离。他选修了重要的研究生理论课程,但不是由奈特教授的,而是由雅各布·瓦伊纳教授的。他在课上发现并纠正了瓦伊纳的错误,这使他在一大批研究生中脱颖而出,而这些研究生中的许多人在 20 世纪 40 年代也都成了美国经济学领域的重要人物。

一本教材,一代宗师

1945 年夏,萨缪尔森开始撰写教科书,由于这本书,他成为越来越多学习经济学的大学生耳熟能详的人。大多数进入研究生院的经济学家,都读过他的学术论文和他的《经济分析基础》,但是,使更多选修基础经济学课程的本科生认识他的,却是这本《经济学:入门分析》(Economics:An Introductory Analysis)。该书初版于 1948 年,到 1985 年增加一名合著者做进一步修订前,已经发行到第 11 版。这本书主导了迅速增长的经济学入门教科书市场,以至曾有人称,所有这些书都模仿了萨缪尔森的书。这本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风靡全球,并使萨缪尔森获得了高额经济回报。

因为这个本书的问世,萨缪尔森创造了经济学教材领域的一个里程碑,担当了50年的教材霸主,可以说空前绝后。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没有纯粹意义上的经济学家。几乎全部中国学现代经济学的人都是从他的“经济学”开始入门的。

这本经典著作《经济学》从1948年诞生到现在,出到了第19版,累计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光是英文版全球销量超过400万本,堪称是30年内美国最畅销的教科书。从这个角度讲,所有经济学人士都是萨缪尔森的学生,同时奠定了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界“一代宗师”的地位。

在这本大部头的《萨缪尔森传》中着重写到了这本经典教材的问世过程。萨缪尔森记得,这本书是他和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拉尔夫·弗里曼,在结束辐射实验室全职工作后不久交谈的结果。“请来一下我的办公室,把门带上。”弗里曼提出了一个建议:

麻省理工学院的 800 名大三学生必须上完一整年的经济学必修课。他们很讨厌上这门课。尽管我们已经竭尽所能,他们还是讨厌它。我们甚至合编了一本教材。这或许是我一生中最糟糕的编辑经历。在我们的资深同事提交他负责的那一章后,我不得不说:“弗洛伊德(Floyd),这不是一个关于公共财政的章节。这是一个反对公共财政的章节。”保罗,你能否在一两个学期内只上半天课,然后去写一本学生们会喜欢的教科书呢?如果他们喜欢,你的经济学就是好的经济学。你偏好什么内容就写什么内容,尽量简洁易懂即可。无论你想写什么内容,都将是对我们现状的巨大改善。

然而,重写课程教材还有另一个原因。弗里曼在写给康普顿的信中强调,原因并非现有的教材不够好,而是需要修订这门课程,使之适应麻省理工学院即将推出的人文学科新课程。这涉及第一年学习英语,第二年学习现代史,第三年学习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正是因此而被要求重新编写这门课的教材。这些课程基本用不上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数学方面所受的训练,它们旨在强调书面和口头表达。麻省理工学院的院长报告中强调了该项目的这一特点,报告指出,“良好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将“在四年课程的剩余时间里,在其他学科中继续得到加强”。萨缪尔森的这本书将会引起麻省理工学院理工科学生的兴趣,他们都学过数学,但萨缪尔森的任务不是写一本以数学为主的教科书,而是写一本好教材。弗里曼请康普顿考虑下有无可能在不让萨缪尔森离开重要的战争研究的情况下,从辐射实验室的职责中脱身出来。他强调了萨缪尔森编写新教材的必要性。

最终,萨缪尔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且用了三年时间去做这个教材编写的项目。

1948年5月,《经济学:入门分析》出版。首印量非常大,达到了20000册,但不到两个月便告售磬。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又安排印刷了25000册。到 8 月,该书已被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渡大学和其他许多大学采用。如今这本书仍然是全球很多院校的通用教材。

萨缪尔森的书之所以能主导经济学教学,是因为它提供了对现代经济学的解释。“现代”这个词虽然已经被从书名中删除,但开篇几页清楚地表明,现代经济学与解释“商业活动令人眼花缭乱的涨落起伏”有关。

大萧条、1937 年复苏夭折,以及战时规模空前的扩张活动,都是近期的记忆,而解释这些记忆所需的理论在过去 10 年才发展起来。经济学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尤其是对包括返校复员士兵在内的一代学生而言。和大多数学生相比,复员士兵年龄偏大、更自信,对无关紧要的事情也不那么宽容。为此,萨缪尔森的书在内容和风格上都进行了创新。

由于这本教材的风靡全球,在学术界,萨缪尔森也俨然成为了江湖教主的角色。他被肯尼迪总统聘为总统经济顾问,在他的大力建议下,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政策推出。这一国策增加了消费支持,扩大了总需求,同时还促进了生产和就业。此减税政策在1964年全面推行时,促成了一个长达8年的经济高增长时期。他是世界计量经济学会、美国经济学会、国际经济学会的会长,“如果有银河经济俱乐部,大概也少不了他”。1961年,他在《经济学》第5版中,宣告自立了一个门派——新古典综合学派。

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位通才”

萨缪尔森可以算是经济学领域一位标志性人物。他在经济学领域中的贡献与影响几乎无处不在,甚至被人们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

20世纪50年代之前,经济学的大本营在英国剑桥,20世纪下半叶则转移到了美国,而这个历史性大转移完成的标志就是萨缪尔森的涌现。他的职业生涯丰富而又稳定,似乎总是沿着一条既定的路线向前延伸:1940年至1944年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助教授,1944年至1947年晋升为副教授,1947年至1985年一直是该校经济学教授。1952年,萨缪尔森担任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长,1961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65年任国际经济学会会长,1971年获美国科学院爱因斯坦纪念奖。

在1947年的美国经济学年会上,保罗·道格拉斯以会长的身份把美国第一届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奖章授予给32岁的萨缪尔森,这项美国设立的大奖,专门用于奖励40岁以下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预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发展前途不可限量。

而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之前,曾有人问萨缪尔森:学习经济学的最大遗憾是什么?他答道:“学习经济学的最大遗憾是不能获得诺贝尔奖”。没想到23年后,他真的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自此,萨缪尔森创造了美国历史上的两个“第一”:第一届克拉克奖获奖,和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也正是从萨缪尔森开始,出现了一个“双奖连发”的有趣现象,即获得克拉克奖的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几率会比较大。

在《萨缪尔森传》这本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即从 1932 年开始(当时他还是芝加哥大学的本科生,第一次接触经济学),至 1948 年结束——在这 16 年间,经济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些变化的发展历程中,萨缪尔森起到的作用是如此重要,以至理解了他的学术发展脉络,也就理解了这个剧烈变革时期一些最重要的发展脉络。

这是一个既和萨缪尔森有关,又是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经济学转变有关的精彩故事。

因此,如果你不是学经济或从事经济领域工作的人,也需要看看这位天才的经济学家,是如何成为寻梦,并找到自己一生热爱的事业。他的经历和成长,或许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如果是学经济的人或从事经济相关的工作,那么,根本不用犹豫,马上打开这本精美的大厚本,与这位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位通才和经济学泰斗开始灵魂的对话吧。

 

ssl

版权  © 2024 , Beacon Securities Insititute Inc. 保留所有权利